Statements (49)
| Predicate | Object |
|---|---|
| gptkbp:instanceOf |
gptkb:電影運動
|
| gptkbp:endDate |
1990年代初期
|
| gptkbp:location |
gptkb:台灣
|
| gptkbp:notableEvent |
1982年《光陰的故事》上映
1983年《兒子的大玩偶》上映 1989年《悲情城市》獲威尼斯金獅獎 |
| gptkbp:relatedOrganization |
中央電影公司
台灣電影文化協會 |
| gptkbp:中文名 |
gptkb:台灣新電影運動
|
| gptkbp:代表作 |
gptkb:光陰的故事
gptkb:悲情城市 gptkb:戀戀風塵 gptkb:童年往事 恐怖份子 兒子的大玩偶 冬冬的假期 青梅竹馬 |
| gptkbp:代表導演 |
gptkb:侯孝賢
gptkb:吳念真 gptkb:朱天文 gptkb:柯一正 gptkb:楊德昌 gptkb:王童 gptkb:陳坤厚 張毅 萬仁 |
| gptkbp:影响 |
亞洲電影
台灣電影發展 國際影壇 |
| gptkbp:後續發展 |
台灣第二波新電影
|
| gptkbp:特徴 |
強調本土文化
強調現實主義 採用素人演員 敘事風格創新 關注社會議題 |
| gptkbp:相关书籍 |
台灣新電影二十年
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美學與社會意義 台灣新電影運動:歷史、理論與美學 |
| gptkbp:相关人物 |
gptkb:李安
gptkb:吳念真 gptkb:朱天心 |
| gptkbp:英文名 |
gptkb:Taiwanese_New_Wave
|
| gptkbp:语言 |
gptkb:客語
國語 台語 |
| gptkbp:起始時間 |
1982年
|
| gptkbp:bfsParent |
gptkb:侯孝賢
|
| gptkbp:bfsLayer |
7
|
| https://www.w3.org/2000/01/rdf-schema#label |
台灣新電影運動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