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ptkbp:instanceOf
|
gptkb:war
|
gptkbp:endDate
|
1975年4月30日
|
https://www.w3.org/2000/01/rdf-schema#label
|
越南戰爭
|
gptkbp:leader
|
gptkb:武元甲
gptkb:胡志明
約翰·甘迺迪
亨利·季辛吉
吳廷琰
林登·詹森
理查德·尼克森
阮文紹
阮高祺
黎德壽
|
gptkbp:location
|
gptkb:柬埔寨
gptkb:越南
gptkb:寮國
|
gptkbp:participants
|
gptkb:新西蘭
gptkb:中國
gptkb:澳大利亞
gptkb:美國
gptkb:菲律賓
gptkb:蘇聯
gptkb:韓國
gptkb:泰國
gptkb:南越
gptkb:北越
南越民族解放陣線
|
gptkbp:relatedEvent
|
五角大廈文件洩漏
反戰運動
巴黎和平談判
撤離西貢
美萊村大屠殺
肯特州立大學槍擊事件
|
gptkbp:relatedOrganization
|
gptkb:五角大廈
gptkb:澳大利亞陸軍
gptkb:菲律賓軍隊
gptkb:美國國防部
中國人民志願軍
北越人民軍
南越民族解放陣線
和平與自由學生組織
寮國愛國戰線
新西蘭軍隊
柬埔寨紅色高棉
泰國軍隊
美國中央情報局
美國反戰運動組織
蘇聯軍事顧問團
越南共和國軍隊
韓國陸軍
|
gptkbp:result
|
gptkb:南越滅亡
北越勝利
越南統一
|
gptkbp:startDate
|
1955年11月1日
|
gptkbp:victim
|
其他盟軍約1萬人
約110萬北越軍人及越共
約200萬越南平民
約25萬南越軍人
約5.8萬美國軍人
|
gptkbp:别名
|
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
美國戰爭
|
gptkbp:導火線
|
北越與南越之間的衝突
美國介入
|
gptkbp:影响
|
冷戰格局變化
寮國共產化
柬埔寨紅色高棉崛起
美國社會動盪
越南統一
|
gptkbp:相关条约
|
巴黎和平協約
|
gptkbp:相关电影
|
全金屬外殼
現代啟示錄
越戰獵鹿人
野戰排
|
gptkbp:相關文學
|
我們曾經如此年輕
火線交錯
越戰回憶錄
|
gptkbp:著名战役
|
gptkb:奠邊府戰役
克山戰役
春節攻勢
美萊村大屠殺
胡志明市戰役
|
gptkbp:関連兵器
|
gptkb:helicopter
gptkb:M113裝甲運兵車
gptkb:M16步槍
gptkb:M60機槍
AK-47步槍
B-52轟炸機
F-4幽靈式戰鬥機
T-54坦克
地雷
橙劑
|
gptkbp:bfsParent
|
gptkb:澳大利亞國防軍
gptkb:越戰
|
gptkbp:bfsLayer
|
6
|